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

後世為政者的典範─周公

後世為政者的典範─周公

  「××,大白天,你怎麼又去夢周公呢?」

  「夢周公」,現今一般人都用來詮釋打瞌睡,其實這句話是出自《論語》述而篇,子曰:「甚矣,吾衰也,久矣,吾不復夢見周公。」孔子屢次談及周公,實在是想得位行道,實行周公之禮,這句話是孔子的慨歎,歎的是現在時代亂成這樣子,我老了,實在無法再挑負這個重擔。到底周公有什麼令孔子這樣讚歎呢?孔子終生倡導周公的禮樂制度,並把周公的人格作為最高的典範,把周初的仁政視為最高政治理想,是儒家所尊崇為政者的典範。

禮賢下士

  周公,姓姬名旦,文王之子,武王之弟,成王之叔,從小就孝順、仁愛、忠厚、誠實、多才多藝、聰明伶俐,深受文王的喜愛,他與武王兄弟二人幫助父親文王打下了強盛堅實的基礎。後輔佐武王伐紂,封於魯,但並未前去封地,一直留在京城輔佐武王,安定社會、建立制度。武王滅商後,對於如何處置殷商奴隸和上層貴族,徵求大臣的意見,當時,大臣的意見不一,有的認為:「統統殺掉,不留後患。」有的認為有罪的殺,沒罪的留下,只有周公建議:「讓殷人在他們原地安居,耕種原來的土地,爭取殷人當中有影響、有仁德的人。」他這種給降者生路,就地安置商殷遺民的建言深得武王贊許。

  武王建立周朝兩年後駕崩,周公受命輔佐年僅十三歲的成王,他負起裁決國家大事的實際責任,周公勤於政事,求賢若渴,即使在吃飯或沐浴時,只要有人求見,他馬上放下私事,先辦公事,所謂:「一飯三吐哺,一沐三握髮。」也就是說,周公唯恐失去賢人,吃一頓飯時,數次吐出口中食物,洗一次頭時,曾多次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,去接待賢士,這正是他認真工作的最佳寫照。在他兒子伯禽赴封地魯國治國時,他叮嚀兒子也要以這種精神禮賢下士,好好治國。

穩固周立國基礎

  後世有詩云:「周公恐懼流言日,王莽謙恭下士時,假使當年身便死,一生真偽有誰知。」這首詩是說周公在輔佐成王之時,確曾困處流言四起的包圍中,遭受內外夾攻。原來武王去世,遺命由四弟周公輔政,當時成王還小,一切軍國大事均取決於周公,管叔非常不服氣,於是聯合蔡叔、霍叔,製造謠言,說周公擅權,將不利於成王,謠言四起,鬧得鎬京沸沸揚揚,就連同一起輔政的召公奭也懷疑起來,而年幼不知情的成王也有點信不過這位輔政的叔叔。管叔他們除了製造謠言,更聯合武庚叛變,而東方殷國的舊勢力也群起響應,周朝的形勢十分危急。

  周公眼見自己的同胞手足,竟和已被鎮壓下去的敵人,勾結組成聯盟,向新政權進攻,這是何等的痛心疾首,於是他首先坦誠向召公奭作一次披肝瀝膽的溝通,告訴他,自己沒有野心,要他顧全大局,不要輕信謠言,召公被周公的誠懇所感動,兩人消弭誤會,重新合作,周公在安定內部後,經過一番慎重評估及大臣們的共識,決定親自東征,經過三年苦戰,終於平定這場亂事,殷的餘勢也徹底摧毀,周的立國基礎真正得以穩固。

制禮作樂

  曹丕典論論文:「文王幽而演易,周旦顯而制禮,不以隱約而弗務,不以康樂而加思。」這句話是說,周公在穩定政局後並沒有忘記要建立良好的制度,以求長期承平久安,追求更高的政治理想,而制禮作樂就是他主要貢獻之一。

  禮,廣義而言,包括一切的典章制度;狹義的僅指禮俗而言。此中極富人文精神,綜括一切政治關係與社會生活,包含了典章制度和各種典禮儀式。由於文獻的散失,目前只有在《儀禮》和《禮記》二書中,保留部分資料。大體而言,禮分為吉、凶、軍、賓、嘉五禮,每一種禮都有一定儀節和用具,並輔以樂舞。這套制度規定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朋友之間的倫常禮制。確定名實相符的政治倫理,也建立安分守己的人事紀律,使上下有序,尊卑有別;人人各就本位,各盡己分,使華夏民族益趨融合,國家意識日益凝聚。真正成為立國之根、政教之大法。這就是孔子為什麼尊崇他,而想得位行道的原因。

  周公毫不眷戀權位,攝政七年,還政於成王,卸下千斤的擔子,不避毀譽,在風雨飄搖中,支撐危局,這種堅忍的精神是不可多得的,而周朝八百年的基業,也就在周公的努力下奠定。他從父親文王創業起,就成為智囊的中心人物,兄長武王革命時,更是得力助手,到了姪兒成王時,更把整個治國大任肩負起來,一生可謂鞠躬盡瘁,而心胸格局之大、理想之高遠、見解之寬廣,更是後世為政者的典範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