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容置疑,唐太宗憑個人實力,勵精圖治,懷抱著清晰的治國理想──民本思想,才能造就貞觀盛世。因此,《新唐書‧太宗紀》對太宗極力稱許,謂:「貞觀之治媲美成康,自古功德兼備,由漢以來,未之有也。」現對《新唐書》這一說法細加評論。
維繫周室安定繁榮的宗法制度、井田制度和封建制度 出於周公之手,對周室隆盛,居功至偉,遂使周室出現「成康之治」。成王在位二十七年,最初七年是由周公攝政。期間,周公推行第二次封建,使周室勢力向東伸 展,加強了各地方之控制,國勢更見穩固;之後,他又制訂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和禮樂制度,有效地把各地諸侯聯繫起來,共尊周室,鞏固周天子地位。可見周公一套 治國藍圖已為成王正式執政作好準備。因此,當成王羽翼漸豐,周公還政成王時,成王自然遵循周公早年的各項規畫,節儉愛民,國家大治。成王崩,康王繼位,繼 續推行成王政策。成、康兩代,是西周極盛時期,傳說那時候(康王)四十年不需用刑,史稱「成康之治」。現今西方一些文明的國家,諸如荷蘭、丹麥,業已廢除死刑,但還沒有做到完全不用任何刑罰。
無獨有偶,貞觀之治亦是繼承了前朝良好制度,得以 致治。例如:唐三省制沿襲隋室,加以改良擴充後,成一美制。又,唐之地方制度,沿襲隋郡縣二級制;兵制則沿於北周之府兵,至於田賦制度也與隋大同小異,行 租庸調制,人民恆產豐足,生活安穩。此外,唐代選拔人才之法,亦沿隋之貢舉制而加以擴充的。故唐一代,人材輩出,自屬當然。再者,唐亦繼承了隋代各項大型 建設,運河便是一顯例。故此,「貞觀之治」可說是「開皇之治」的一個延續。
總言之,「成康之治」與「貞觀之治」,均是繼承了前代優良美制,並能同樣地將這些制度加以發展至高峰,可見兩個治世在歷史上的地位不相伯仲。
當探討太宗是否一位自古功德兼 隆之 君,我們必須先要了解功德之意。「功」者,指君主文治武功的各項卓絕成就;「德」者,指君主之高尚道德。
太宗是否一位文治武功顯赫的君主,觀其「貞觀之 治」在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軍事、外交等方面各項卓絕成就,這一點是無容置疑的,可說是漢以來難得一見的盛世也。然而,論者或言文帝「開皇之治」是讀史者絕 對不能忽視之。誠然,「開皇盛世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復歸統一的重要時刻,亦是亂世之後第一個治世,其歷史意義相當大。然而,只要我們投入史書大海之中,從 各方面分析,隋較唐有很多不足之處,而唐太宗卻又能把這些不足之處填補上來。
首先,唐太宗有高遠的政治理想,以民為本,為民制 產,四夷賓服,藏富於民,這套治國理想,均可從唐之均田制、租庸調制度中可見一斑,蓋此兩套制度是相互依賴,使到人民有田可耕,生活得以富庶,而國家收入 自然穩定,更充份表現了太宗輕徭薄賦的精神。此外,唐之貢舉制可以根本消融社會階級存在,又可促進社會文化之向上,更可培植全國各地人民對政治之興趣而提 高其愛國心。又,在三省六部制下,三權分立,各不相干,又互相牽制;再加上政事堂之設,國家行政更有效率。
另外,太宗又能虛懷納諫,秉直不柯,摒除私人情感 好惡選拔人才,故人材輩出,如:長孫無忌、房玄齡、杜如晦等,朝臣中最能直諫者當然首推魏徵、馬周、王珪、褚遂良等諫官;加上,唐太宗注意吏治,曾命房玄 齡併冗員,中央政府文武官員只餘下六百四十三員,命五品以上京官,輪流值宿中書省,以便隨時廷見,垂詢民間疾苦和政事得失,又命長孫無忌更定唐律,改絞刑 五十條為流徙,凡此種種,均可看出太宗勤政愛民。
隋文帝是唐太宗的一個對照,文帝無高尚的政治理 想,往往以本身為中心,又藏富於國,不肯開倉賑災,又心胸狹窄,不及大體,猜忌心重,對臣下施以重刑,酷刑層出不窮,臣民動輒得咎;加之,他易儲失當,忽 視民生,已伏下隋亡危機。雖有「開皇之治」,然易儲失當之舉,煬帝已將開皇收入,盡數洗清。這些,都足以使唐太宗的文治武功的歷史地位,凌駕於漢武帝、隋 文帝之上,確實自漢以來,未之有也。《劍橋中國隋唐史》:「雖然他在高 麗的失敗投下了陰影,但在一定程度上全國出現了自漢朝全盛時期以來所沒有的興旺景象,一個充滿自信的、安定的和繁榮的局面。......對後世的中國文人 來,說太宗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。」而史家林天蔚亦對太宗一個肯定的評價:「中期以後,玄宗則委政於李林甫,而太宗朝卻未有姦佞之臣當 國,加上太宗之後,高宗尚能守成大臣中多老成謀國之輩......但文帝後之煬帝,是亡 國之 君。玄宗天寶以後,安史之亂啟其端,......其不致於亡國已屬萬幸。因此,貞觀之治,其成就遠在開皇、開元之上。」《隋唐史新論》
另一方面,太宗注重文化推廣,置「弘文館」、「文 學館」,開設學校,又推行史學、經學,一時文教大盛,詩人輩出,唐詩出現,令中國詩壇鼎盛。太宗在社會方面亦大施偉績,命高士廉修《氏族志》,以功臣代世 冑,以科舉代替門弟,消融社會上階級矛盾。在軍事方面,唐之府兵制為國防起著積極作用,國威遠播,四夷自服,太宗更尊為天可汗,成為亞洲盟主,可說是歷朝 之未有也。貞觀之治的出現,在在證明了唐太宗文治武功之盛。
儘管自漢以來,在歷史上著名的君主也不只唐太宗一人,但始終未能超越貞觀盛世。例如: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,是西漢全盛時期,文治武功相當顯赫。武帝雄才大略,甚有治國之雄圖大志。在政治方面,武帝建立一尊君的士人政府,又行削藩政策,置「內朝」,藉以加強央集權統治。
在經濟方面,推行一系列經濟改革,統一貨幣,平準均輸,徵收商稅,國庫益盛,出現「民不益賦,而天下用饒」之局面。
在軍事方面,武帝派衛青、霍去病成功三伐匈奴(河南之戰、河西之戰、漠北之戰),路博德、楊僕降服南越,設九郡;楊僕、荀彘東平朝鮮,設四郡;又派張騫西通西域,斷匈奴右臂。
在文教方面,武帝接納董仲舒之議,罷黜百家,獨尊 儒術,經學發達至亟,又接納公孫弘之議,置五經博士、博士弟子員;另推行的察舉制,在地方薦舉孝子廉吏,使士人重視氣節,敦品德行之餘,又能為中央揀選人 才;武帝時期,樂府詩大盛,五言詩盛行,設立了「樂府」機構,至於史學方面,武帝時期,出現了一本經世鉅著──司馬遷《史記》。
凡此種種,在在看出武帝文治武功,卓絕顯赫。然 而,他好大喜功,窮兵黷武,消耗國力之餘,亦造成了「海內虛耗,人口減半」,人民遭受嚴重損害。由此可見,皆表現出漢武帝未能像太宗做到「以民為本」「輕 徭薄賦」,為一己私欲,任意莽為,使人民生活困苦。雖然武帝使漢室走向盛世,但同時亦使漢室統治由盛轉衰的開始。因此,武帝以後沒有如緊接唐「貞觀之治」 的「永徽之治」、「開元之治」的盛世出現。此情此境此情此景情境
唐太宗文治武功,成績斐然,已有無數史實可證。但他又是否功德「兼隆」,漢以來未之有也。此言值得細加思索。我們不妨在「玄武門之變」中尋根究柢。
眾所周知,太宗成功繼位,是在一場骨肉相殘後換來 的結果,手段卑鄙兇殘,真的很難想像一個如此賦有人本主義的君主,竟幹出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來。 國 君之位靠這種手段得來,實在是不光采的,世民何「德」之有?明朝萬曆皇帝更對太宗作出這樣的一個負面評價:「唐太宗脇父弒兄,家法不正,豈為令主?」更把 《貞觀政要》加以否定。為何這樣一個昏君也如此變得滿口大義之言?當建成、元吉葬禮之日,世民還假惺惺表現得痛心疾首,淚流滿面(「太宗於宜秋門,哭之甚哀」),「政治家那種虛偽,與險惡盡顯眼前」(樊樹志《國史概要》)
又,中國傳統繼位之法,是以正統繼位,所謂「名不正,言不順」。世民策動「玄武門之變」,設伏弒兄殺弟,建成、元吉各有五子,也一一處死(只是小孩子而已)。 他除了破壞傳統正統皇位繼承法以外,得位後,更冷待高祖,令其鬱鬱而終,也是倫理所難容也。「玄武門之變」雖然造就了貞觀之治,卻也給後世留下惡劣的影 響,此不啻昭告後世子孫,太子之位是可爭奪得來的,自此之後,唐室骨肉相殘之爭幾乎無代無之,太子地位的不穩定造成皇位繼承權的激烈爭奪,也影響到朝臣的 結黨及宦官的分派,為患子孫甚烈。其次,他又好色,竟把親弟的妻子納為己有;太宗又不能持之而恆,晚年變得剛愎獨斷,不肯納諫,以致三征高麗失敗,此乃太 宗在武功上的一大打擊。因此,當我們評價太宗豐功偉績同時,亦不能忽視他「不德」的一面。「功德兼隆」實有過譽之嫌。
無可否認,「貞觀之治」是太宗憑其個人才幹才能締 造出來的,其成就絕對可以媲美「成康之治」。可惜,每位皇帝又豈能做到十全十美,面面俱圓,太宗未能在德行方面得到後世稱許,未能擔得起「功德兼隆」這個 美譽,這實在是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中的一個遺憾矣!【唯一可以說的,如果從老百姓之利益去觀察和決定太宗功德,他已盡了君主責任,已對國民有「公德」,我們 又何需計較其「私德」而否定他在貞觀之世的各項豐功偉績?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