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

管蔡之亂

武王東伐商紂,殺王子比干,囚箕子。武王把殷朝的遺民封給商紂的兒子祿父。武王因為殷地剛剛平定,還沒有安定下來,就命令他的弟弟管叔鮮、蔡叔度輔佐祿父治理殷國。然後命令召公把箕子從牢獄裏釋放出來。

周初對東方的控制:

在周初只能名義上佔有東土的客觀形勢下,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,盡快實現對其的政治統治,周武王命其長弟叔鮮在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的管實行軍事統治。

管國是周武王弟叔鮮的封國,作為周初的一個諸侯國,雖存在時間很短,但地位非常重要。管叔是兼王官與地方諸侯雙重身份,受周王之命握有控制東方大權,相當於方伯的重要諸侯。方伯出現在西周初期,是商朝方伯制度的繼續。管叔作為“三監”之首,實際上是周初第一位被授予方伯地位的重要諸侯。

《逸周書•大匡解》第三十七:“惟十有三祀,王在管。管叔自作殷之監,東隅之侯鹹受賜於王。王乃旅之,以上東隅。用大匡,順九則,八宅、六位。”

有二點要注意:其一,管、蔡不是自願留在管地監殷,而是受武王命居管的。其二,自從有了管叔監殷,東隅之侯,即東方的諸侯才“鹹受賜於王”。命管叔監殷是周武王控制殷地及東方的重要措施。

監有統治的意義,周人滅殷後並沒有改變殷人的社會組織結構,通過管、蔡二叔的監殷,實現了對殷地的統治。管、蔡均有自己的封國,靠近殷地,故而被授予監的權力。可見管、蔡,特別是管叔高於其他諸侯,整個東方的諸侯歸他們制約。正因如此,東方諸侯就歸順於中央的統治之下。

起因:

周王朝通過叔鮮在管來控制整個東方,賦予其相當大的權力,使之成為控制東方的方伯。一方面有利於對殷及整個東方地區的控制,有利於中央權力對東土的控制力度;另一方面也使管和武庚的聯系密切,這為後來管、蔡因不滿周公攝政,獨攬朝綱,為與周公爭奪中央權力而與武庚勾結,發動武裝叛亂埋下了伏筆。

因為管、蔡在受封後已經成為地方諸侯,屬於地方勢力,管、蔡與武庚的叛亂實質上反映了周初中央與地方諸侯國的矛盾。武王死後,“成王少,周初定天下,周公恐諸侯畔(同絆)周,公乃攝行政當國。管叔、蔡叔群弟疑周公,與武庚作亂,畔周。

周公奉成王命,伐誅武庚、管叔,放蔡叔。”起因是周公自行攝行政當國,引起地方勢力的極度不滿,管、蔡已經成為整個東方地區地方勢力的代表,“管叔、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,乃挾武庚以作亂”。“管、蔡、武庚等為果而率淮夷反。”這充分證明管、蔡對殷武庚及東方諸侯有控制能力。周公奉成王命出兵討伐,他此時完全是作為中央對抗反抗的地方勢力的代表,以王命討之。

沒有留言: